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半场,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命运正备受关注,湖南岳阳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工业基础的城市,近年来在楼市领域从全国首个“限跌令”到最高20万元购房补贴,俨然成为三四线城市发展困境的“活样本”,为什么岳阳会从“限跌”变“限涨”?
岳阳楼市波动背后的政策逻辑与市场规律
提及岳阳楼市,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其政策调控的“反复性”,2021年推出“限跌令”,2024年推出购房补贴,2025年取消新房价格限制,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与当时的市场环境紧密相关,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在“稳楼市”与“顺市场”之间的权衡与挣扎。
2021年8月,岳阳发布新政,要求市区新房降价幅度不得低于备案价格的85%,成为全国首个明确出台“限跌令”的城市,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当时市场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在此之前,全国楼市已进入调整周期,岳阳房价开始出现明显下跌。
展开剩余93%房价下跌直接引发了三方面问题:一是业主维权事件频发,前期购房者因资产缩水集体“房闹”,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开发商陷入困境,为回笼资金急于降价促销,却陷入“越降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部分开发商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三是土地市场遇冷,房价下跌导致开发商拿地意愿骤降,而土地财政长期以来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土地流拍意味着城市基建、公共服务等后续发展将失去资金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限跌令”的推出,本质上是地方政府试图用行政手段阻断市场下行的“应急措施”,希望通过限制降价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楼市陷入全面崩盘。
然而,行政干预终究难以对抗市场规律。“限跌令”实施后,岳阳楼市并未如预期般企稳,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停滞,对开发商而言,不能自由降价意味着失去了吸引购房者的核心手段,原本还有可能通过降价消化的库存,彻底变成了“卖不动的包袱”。
数据显示,2024年岳阳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仅为230.94万平方米,较2020年的高点631.35万平方米下跌63.4%;销售额113.6亿元,较2020年的368.33亿元下跌69.2%,与此同时,库存压力持续攀升,2023年岳阳市商品房待售面积达170.4万平方米,且从2017年至2024年,待售面积逐年增加,供需失衡的矛盾愈发尖锐。
更严重的是,“限跌令”还导致了开发商的“摆烂”心态,既然降价卖不了,干脆停止推盘、暂缓建设,部分实力较弱的开发商甚至直接申请破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低迷。
在“限跌令”失效后,岳阳将调控思路转向了“补贴刺激”,2024年9月1日至10月15日,当地推出针对性购房补贴政策,覆盖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岳阳经开区、城陵矶新港区、南湖新区等主城区。
政策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补贴,购房者在政策期内缴清契税,可获得房屋总价2%的补贴,单套最高2万元;二是多子女家庭额外奖励,三孩及以上家庭签订新房买卖合同后7个工作日内缴清契税,可按合同单价乘以20平方米计算奖励,金额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叠加基础补贴后,单套最高可获22万元补贴。
从政策设计来看,这是一记“一箭双雕”的组合拳,既想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撬动购房需求、消化库存,又试图借助多子女家庭的额外奖励鼓励生育,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但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恐怕难以达到预期,首先,补贴的吸引力与房价预期直接相关,岳阳房价本身处于低位,巅峰时期每平方米仅8000元,如今已回落至2012-2013年水平。
20万元补贴看似可观,但对购房者而言,若预期房价仍会下跌,即便有补贴,也不愿入手一套“可能持续贬值的资产”,毕竟,购房是家庭重大支出,多数人更看重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而非短期补贴。
其次,用购房补贴鼓励生育的思路,忽略了生育决策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生育三孩涉及的教育、医疗、养育成本,远非20万元补贴所能覆盖,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这些都是补贴无法解决的。
2022年无锡已尝试过类似政策,当时无锡规定多子女家庭可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新增购房资格,但最终不仅未能扭转楼市颓势,反而让不少家庭陷入“多养一个孩子、多套贬值房产”的双重困境。
2025年1月,岳阳取消了新房价格限制,彻底告别“限跌令”时代,这一调整看似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是从“行政干预”向“市场主导”的回归,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取消限制后楼市并未迎来“反弹”,反而因市场信心不足持续低迷。
这一现象恰恰说明,当一座城市的楼市失去了人口、产业等长期支撑,单纯的政策调整已难以改变其下行趋势。
人口流失与产业疲软的双重困境
若想真正理解岳阳楼市的低迷,不能只停留在政策调控的表面,还需深入城市发展的内核,拆解其背后的核心矛盾,人口流失与产业疲软,毕竟楼市的本质是“人住的房子”,没有人口流入,没有产业支撑的收入增长,再精妙的政策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激活市场。
人口是楼市的“源头活水”,没有足够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住房需求便会失去支撑,岳阳近年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人口的持续流失。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岳阳常住人口减少42.6万,减少量在湖南省内排名第四,仅次于邵阳(50.8万)、衡阳(49.6万)、益阳(40.1万);2024年,岳阳常住人口进一步降至498.75万,较2010年的547.61万减少近50万,过去四年间又减少6.1万。
从生育率来看,岳阳作为典型的三四线城市,正面临着与全国多数同类城市相同的问题:年轻人口占比下降,生育意愿低迷。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岳阳的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的问题,在岳阳,年轻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房价、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却在不断上涨,生育、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与省会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岳阳的优质学校、医院数量远少于长沙,年轻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往往会选择前往省会城市定居,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在岳阳的生育意愿。
生育率低迷不仅是岳阳的问题,更是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缩影,而对三四线城市而言,这一问题的影响更为直接,没有足够的新生儿,未来的住房需求便会失去“源头”,楼市的长期低迷将成为必然。
再看人口虹吸,岳阳面临着“内外双重虹吸”的压力,这是导致人口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对外,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是岳阳人口的主要流向地。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拥有大量高收入、高发展潜力的就业岗位,对包括岳阳在内的中部地区年轻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民间甚至流传着“湖南年轻人的成年礼,是一张前往广东的车票”的说法,这一说法虽略带调侃,却真实反映了湖南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对内,湖南省会长沙的虹吸效应更为明显,2024年,长沙常住人口增加10.34万,而同期湖南省整体减少29万,四年合计减少105.49万,岳阳仅2024年就被长沙虹吸3900人。
长沙作为省会,集中了全省最优质的教育、医疗、产业资源,这里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有湘雅医院等顶级医院,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年轻人在长沙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优质的生活条件,自然愿意“用脚投票”,离开家乡岳阳前往长沙。
人口流失与产业发展疲软,其实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恶性循环,产业疲软导致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进而导致人口流失;人口流失又导致劳动力不足、消费市场萎缩,进一步制约产业发展。
提到岳阳的产业,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岳阳楼”相关的旅游业,但实际上,岳阳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化工。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岳阳拥有巴陵石化、长岭炼化等龙头企业,2024年石化产业产值达2090.3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较高。
除此之外,当地的主要产业还包括食品加工、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部分产业目标在2025年达到千亿元产值,从产业规模来看,岳阳的产业基础并不算薄弱,但从产业质量与结构来看,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首先,支柱产业石化属于传统重工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尤其是难以提供年轻人青睐的高收入、高成长性岗位。
石化产业的核心环节集中在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较少,多数岗位为技术工人或普通操作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金融、科技、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在岳阳的发展几乎空白,导致年轻人在岳阳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选择前往外地。
其次,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尚处于培育阶段,规模小、竞争力弱,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无法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兴产业的滞后,导致岳阳无法吸引高端人才,也无法为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流失。
最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除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发展不足,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就业需求与生活需求。
岳阳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餐饮、零售等传统领域,这些行业的收入水平较低,且发展空间有限,而现代服务业不仅能提供高收入岗位,还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与吸引力,岳阳在这方面的短板,使得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出路与楼市未来
岳阳楼市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全国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共同遭遇,2024年公布常住人口数据的312个城市中,有176个城市人口减少,其中绝大多数是三四线城市,如齐齐哈尔、菏泽、毕节、牡丹江、呼伦贝尔等,菏泽的常住人口甚至已不足百万。
这些城市与岳阳一样,面临着人口流失、产业疲软、楼市低迷的共性困境,而导致这些困境的深层原因,除了人口与产业本身的问题,还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强省会”战略密切相关。
“强省会”战略,是近年来多数省份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思路,通过集中资源发展省会城市,提升省会的经济实力与辐射能力,进而带动全省发展。
这一战略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成都、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通过“强省会”战略跻身全国经济前列,2024年成都GDP达23511亿元,武汉GDP进入全国前十,长沙GDP达15268.78亿元。
但对三四线城市而言,“强省会”战略带来的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挑战在于,“强省会”战略导致资源向省会城市集中,三四线城市面临着人才、资金、产业等资源被虹吸的压力。
这种“省会独大”的格局,并非湖南独有——四川省会成都的GDP是第二名绵阳的5.41倍,被调侃为“成都和它的20个充电宝”;安徽省集中资源发展合肥,河南省重点打造郑州,湖北省全力建设武汉,这些省份的三四线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资源被省会虹吸的问题。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出路
三四线城市若想走出楼市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产业、人口、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构建“产业支撑人口、人口带动楼市、楼市服务城市”的良性循环。
首先培育特色产业,夯实城市发展根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人口,没有楼市。三四线城市应摆脱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结合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留住或吸引年轻人口,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年轻人口便有了留在岳阳的理由,住房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进而为楼市注入活力。
其次优化公共服务,提升人口吸引力,对三四线城市而言,虽然难以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上与省会城市直接竞争,但可以通过“小而美”的差异化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城市宜居度。
当城市的宜居度与文化魅力提升后,不仅能留住本地年轻人口,还可能吸引周边城市人口与退休人群定居,进而带动住房需求。
最后,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实现与省会城市的差异化互补,三四线城市不应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城市功能,而应结合自身定位,发展与省会城市互补的特色功能。
通过与省会城市的差异化互补,三四线城市既能避免与省会城市的直接竞争,又能借助省会城市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进而形成人口、产业、楼市的良性循环。
三四线城市楼市的未来走向
未来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将呈现“分化与转型并存”的趋势,并非所有三四线城市都会陷入长期低迷,部分有特色、有潜力的城市可能实现突围。
从分化趋势来看,未来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将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产业、有人口、有特色”的城市,这类城市通过培育特色产业、优化公共服务、实现与省会城市的差异化互补,能够留住或吸引人口,住房需求将保持稳定,楼市可能逐步企稳甚至实现温和增长。
另一类是“无产业、无人口、无特色”的城市,这类城市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持续流失,住房需求不断萎缩,楼市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甚至可能出现“空城”“鬼城”现象。
以岳阳为例,若能成功培育物流、文旅等特色产业,优化公共服务,未来楼市有望逐步企稳;而那些产业基础薄弱、人口流失严重的偏远三四线城市,楼市低迷将成为常态。
从转型趋势来看,未来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将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优化”,从“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举”,过去,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发展主要依赖新房开发,随着人口流失与住房过剩,未来新房开发规模将逐步缩减,存量住房的盘活与优化将成为重点。
同时,楼市的功能也将从“投资属性”转向“居住属性”,过去那种“炒房致富”的逻辑将不再适用,住房将回归“居住”本质,对购房者而言,未来在三四线城市购房,应更加关注城市的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公共服务等基本面,而非单纯依赖政策刺激或短期炒作。
岳阳样本对中国三四线城市发展的启示
岳阳楼市的波动与困境,是中国三四线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全国首个“限跌令”到最高20万元购房补贴,从人口持续流失到产业结构转型困境,岳阳的每一步探索,都为我们理解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透过岳阳的案例,楼市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而非“发动机”,长期以来,不少三四线城市将楼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楼市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
但从岳阳的案例来看,楼市的繁荣终究需要产业、人口等基本面的支撑,没有产业与人口的支撑,单纯依靠政策刺激推动的楼市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难逃低迷命运。
未来,三四线城市应摆脱对楼市的过度依赖,将更多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人口吸引、公共服务提升上,只有夯实城市发展的基本面,才能为楼市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撑。
“强省会”战略下,三四线城市需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强省会”战略成为多数省份区域发展核心思路的背景下,三四线城市若想避免被“虹吸”,实现突围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与省会城市形成差异化互补。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三四线城市需重视年轻人口的留存与吸引,年轻人口是住房需求的主力,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年轻人口,城市发展便会失去“活力”。
岳阳等三四线城市应从产业、公共服务、城市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为年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吸引力,让年轻人口“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只有留住年轻人口,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长期动力,也才能为楼市提供稳定的住房需求。
行政干预难以对抗市场规律,三四线城市楼市调控需回归“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从岳阳“限跌令”的失效到取消新房价格限制后的市场反应可以看出,当城市楼市失去产业与人口支撑时,单纯的行政干预难以改变市场趋势。
未来,三四线城市的楼市调控应回归“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更多通过产业培育、人口吸引、公共服务提升等方式,改善楼市发展的基本面。
同时,通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方式,引导楼市健康发展,让楼市回归“居住属性”,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
对普通购房者而言,在面对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时,应保持理性与清醒,充分关注城市的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公共服务等基本面,而非盲目被短期政策刺激或市场炒作所吸引,毕竟,购房是家庭重大支出,只有基于城市发展基本面的理性决策,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住房需求与资产安全。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三四线城市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三四线城市数量众多,承载着大量人口与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未来,如何在“强省会”战略与三四线城市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推动三四线城市实现产业转型、人口留存、楼市健康发展,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布于:山东省美港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