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哈尔滨还没有像样的住宅小区概念,更谈不上“高级”“高档”这样的称呼。解放初期,作为大后方,中央陆续把一批批工业企业迁到东北、迁到哈尔滨;再加上苏联对中国的援建,156个工业项目中,东北就占了50个,哈尔滨就有13个。因此,当年的哈尔滨是国有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迁来的企业、成立的新单位,基本都是国企,很多还是央企。
光复之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经历几次变动,哈尔滨作为省会,成为新中国早期的“大型工业城市”之一。那时解决职工居住问题,基本由所在单位包办,所以住宅多是“公产房”。政府会在企业、机关驻地附近无偿划出土地,用来盖家属楼。单位里通常设有房产处、房产科等科室,负责本单位家属楼的建设和维护。
展开剩余75%因此,那些年代的住宅多以单位的名义形成“某某家属区、某某小区”,比如省政府家属区、锅炉厂家属区、亚麻厂小区等。盖的住宅楼五花八门,有暖气的、有不带暖气的,有外墙楼梯的、有筒子楼的。像杨马架子(哈西)和上江街(群力)一带的轻工企业,也都盖了大面积的平房,供职工居住。这些住宅的作用只是遮风挡雨,谈不上舒适;那时要解决温饱已经很困难,盖房子就讲究能简就简、能省就省,尽量多盖房,职工还在排队等分房。
职工的要求很朴素,只要有墙有盖就行,不挑不捡,按工龄、按条件老老实实排队。那时候的房子和现在的住宅相比,差距很大。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新变化,哈尔滨出现了第一个标准意义上的“高档示范小区”。那时的标准配套相当齐全,集中供热、煤气、小区内的商服、宾馆、商店、学校、幼儿园,家家有电话……据说在全国范围内也名列前茅,典型代表就是王兆新村。
王兆新村成为口耳相传的标杆,那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虽然因为技术原因多半是分机,但也让住户提前享受到有电话的便利与优越感。自从王兆新村开始,住宅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小区规划也越来越精致。随着房改的推进,住宅建设逐步进入商品房的快车道,房屋的建设主体也从各单位逐步转为房地产开发商。
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各有拿手本事,彼此比拼,高档住宅小区层出不穷,像鸿翔路一带、欧洲新城、爱建、昆仑商城、哈公馆、四季上东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小区。
不过,从现代眼光看,这些高档小区也有共性问题:容积率和绿化率偏低。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挤压绿地、缩小绿化面积,远看高楼耸立,回到家门口却彼此相望不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群力新区的开发模式。群力新区由市政府主导,在总体布局和小区规划上花了不少功夫,环境优先,十座公园相互环抱,街头巷尾花坛点缀其间。小区环绕公园而建,公交线路在小区周边走,地铁也贯穿群力东,购物更方便、生活烦恼也少一些。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